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夢的地方
翻開聯合報頭版斗大標題寫著:「蔦松國中面臨廢校,家長與縣府人員發生衝突」。再看著家長圍著蘇治芬縣長座車的新聞照片,頓時吸引我將全文閱讀。對一般人而言這只不過是抗議衝突事件,沒有什麼特別之處,但對我而言,它比911恐佈攻擊事件,造成數千人傷亡的國際新聞更加重要。上班開車途中一直在思索,為何會發生這樣的新聞事件?我的母校怎麼了?每每回到家鄉,經過學校門口,總有點衝動想要停車進校園逛逛,但近鄉情怯,對於那曾經熟悉現在卻陌生的校園,終究還是佇足不前,只能從車窗中遠眺校園景象。
同事間討論著這則新聞,關於偏區小校面臨困境、少子化、偏區教育資源、偏區家長弱勢社經……你一言、我一語,對於他們的談話我已經無心參與,思緒隨著新聞畫面走入數十年前,陪著我們渡過三載寒暑,那個充滿歡笑、令人懷念的地方。那裡有一群熱血的老師,不計辛勞、不計薪酬,幾乎是無償的為我們這群鄉下孩子免費課後輔導,每天放學後再陪我們晚自習到晚上九點以後。這群熱血的老師所為無他,因這些老師也幾乎都是本地長大的,在那個年代雖非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,但師長知道,唯有教育,鄉下孩子才有翻身的機會。我們的家長都是一世務農,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餬口都不容易了哪來多餘的金錢來栽培孩子,幸好有這群為我們犧牲奉獻的師長們,我們才得以在這瞬息萬變的年代中找到立足之地。
回憶國中生活的點點滴滴,片片斷斷的影像從腦海中閃過。生化課蔡秀卿老師在講台上拿著粉筆奮筆急揮,下課鐘響還不放我們這群孩子出去,講台下一堆同學已無心聽講,準備抱著籃球往球場衝。好不容易盼到暑假,心想終於可以大肆玩樂一番,哪知老師還是不放過我們,早上課輔、下午自習,我們的假期竟然是每天關在教室內,但正值青春年少的這一群,豈能乖乖就範,為報答老師的關愛,只能以欺侮班上女同學為樂,把前後門鎖起來讓女同學爬窗戶進教室,或是教室前門上放上水桶,讓進教室的女同學淋個落湯雞。如此狡黠玩鬧、揮灑那個時期被壓抑的青春。前幾年九把刀拍的校園電影,得到無數的回響,那就是我們青春共同的寫照,而我們共有的青春絕對比他的電影更精彩。
歲月更替、數載寒暑,不變的習習清風;一樣的朗朗明月,以為我記憶中的母校仍保留著原來的風貌,但近日回到學校發現熟悉的校園卻在變化中,心中感觸無限,頓時頗有賀知章告老回鄉的心情「少小離鄉老大回,鄉音無改鬢毛衰,孩童相見不相識,笑問客從何處來」。我不是客人,我只是離鄉的遊子,我來找尋我失落多年的記憶,您的過去有我的熱情參與,讓我的生命豐富多彩,而您的未來我卻無法預知,對此心痛萬分,不管蔦松國中會繼續存在或是走入歷史,我只能把握現在,留住您最美麗的身影,以填補我多年來失落的記憶,也感謝您陪我走過那段青澀的年少歲月。